关于香港和中国汇率制度的思考

今天看到有文章评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文章认为:相对于日本最近对美元升值,香港从联系汇率上获得了暂时的相对好处--出口仍有竞争力;尽管如此,香港的联系汇率已经有25年之久,其汇率制度不容乐观。


自己稍作思考,有如下几点收获:


1 在市场汇率体制下,所谓本国(本地)货币对外币贬值,促进出口是无稽之谈;短期效果会有,长期绝无可能;即使短期增加了出口,损失一样不小。能出口,表明某项产品在对出口地而言在经济上(不是生产效率)更有效率;如果体现在价格上,即该产品价格以外币计价加上物流和中间交易费用比进口地产同类产品价格更低。货币可以贬值,但货币贬值后,除非生产出口产品的效率提升,否则该产品涨价幅度必将抵消出口地货币贬值幅度;相反地,即使出口地货币不贬值甚至是升值,只要生产出口产品的效率保持提升,出口商可以通过降价来保持其竞争力。如果货币升值,实际生产效率不变,长期而言,由于币值购买力提升,出口商效率(相对于价格)会提升,出口产品本币定价有下调空间--尽管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相对于本币价格的效率提升不一定能弥补出口价格的上涨趋势。


2 对香港这样的小经济体而言,联系汇率也许是一个好策略,只要它是市场化的。联系汇率会影响香港货币政策自主权,但是对香港这样的小经济体,自由贸易港和金融中心,货币自主权远没有保持金融稳定来的重要。


3 人为地压低本币值以刺激出口并不明智,短期执行此政策相当于出口地向进口地贱卖产品。一贯执行此政策者,如中国,只得禁止人民币可兑换并管制资本项目交易;但这种管制成本太大,而且必须为今后的市场化转换付出巨额代价-- 无论是长期渐变还是短期剧变。此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严重依赖出口的大经济体,在当前形势下实现汇率市场化也确实不可行。今后何去何从,个人尚无头绪。唯一肯定是,无论采取何种途径,为先前错误付出的代价必定不小。

相关文章


 

0 评论: